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主 页文章资讯代理分销合作频道品牌中心淘宝门市下载中心动画频道公司博客
当前位置:仙鹅公司百科园文章资讯传统文化传统荟萃

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5-13 21:07:12

魏晋时期经学式微,玄学兴起。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玄学家综合儒道两家的思想资料,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汉代经学,实行颇为精巧的玄学唯心主义改造:在内容上以唯心本体论代替神学目的论,否定阴阳灾异之说和谶纬神学迷信;在形式上以高度抽象的义理思辨取代经学的繁琐考据和象数比附;在学风上以清新俊逸的论证代替经学的扼守旧章、拘泥文字,一股力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思辨新风注人到中国传统哲学的躯体,标志着哲学思想的深化。玄学倡导者何晏、王弼,认为“无”是一种最高的哲学范畴,它既是万物的本体,也是最高的人格理想,强调“有生于无”,注重现实功利世界之外的精神人格的追求。同时的阮籍、嵇康也都以老子的“自然”反对儒家的“名教”,指斥虚伪的礼教,追求顺情适性的个体自由。西晋裴頠以“崇有论”反对玄学尚无薄有的思想,认为道是原始的“有”的总结,“有”为自生而非生于“无”,指出贵无贱有,必致“遗制”、“忘礼”而无以为政。郭象也反对造物主,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自生的;他推崇庄子的“无为”,主张任人自然发展,反对勉强地返于自然。

玄学大盛之际,外来的佛教也逐渐流行起来。佛教东传的过程中,虽然为人们辟出了又一精神解脱的新天地,但却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抵制和夷夏观念的排斥,并且还受到中国本土无神论思想的挑战。

东晋以来,孙盛、何承天就撰文批判佛教的神不灭论。齐梁之际,范缜作《无神论》,系统提出“形质神用”学说,指出形体是质即实体,精神是形体所具有的作用,形亡神灭,从根本上否认了神不灭论。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强大抗拒力前,佛教文化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而最终与中国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化,形成了佛儒争胜、三教鼎立的形势。隋唐时佛教进入鼎盛阶段,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纷纷建立起自己的体系,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之外另辟蹊径。作为特殊形态的宗教唯心主义,隋唐佛教虽亦以神学理论服务于封建特权统治,但它在玄学论证了自然与名教统一的基础上,进而启示了天国和尘世的统一,出世与人世的统一,并在本体论、认识论、发展观等方面对哲学思维的螺旋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对宋明时代的唯心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隋唐时与佛教抗衡的主要为道教,但道教对于纯粹哲学理论,没有太大的贡献;儒家的势力相对衰微。中唐以后,韩愈批判佛老,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倡导仁义礼教,但他主要从政治理论方面立论,没有接触到哲学理论的根本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Tags: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如我不在线,请留言或打电话给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 xian-e.cn.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36,804.69000 毫秒
Powered by:NewAsp CMS Version 4.0.0 SP2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