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主 页文章资讯代理分销合作频道品牌中心淘宝门市下载中心动画频道公司博客
当前位置:仙鹅公司百科园文章资讯传统文化传统荟萃

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5-13 21:07:12

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生息繁衍,历尽沧海。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人们辛勤耕耘,编织自己理想的梦。终于历尽磨难,从构木为巢、掘地为穴里走出,住进了高楼大厦;从结绳记事,发展到了一秒钟能进行数10亿次计算的电脑世界;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步入了现代文明的殿堂;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世界,进入了登月探险的太空时代。面对这些变化,人们开始进行思考:人类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创造之路?这些创造说明什么?这些问题曾是如此强烈地吸引着众多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他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研究,终于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科学——文化学。
“文化”一词经常见于当代的报刊杂志。例如旧石器文化、仰韶文化、玛雅文化、吴越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等等。随着文化学研究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充实更新,以至于当代的中国以十分的热情关注着文化的介绍和研究,服务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文化”究意指的是什么呢?

 一、文化 “文化”一词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固有的语言系统中,“文化”是“文”与“化”这两个字的复合。“文”字最早可见于商代甲骨文,像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后引申为各色交错的纹理,并进而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化”字出现稍晚,不见于甲骨文,有改易、变幻、生成诸义,初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后被引申用于教行,迁善等社会意义。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事情。《周易·贲卦·象传》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为政治理天下,须通过观察天文来把握周围环境变化发展的节律和方向;同时还须观察人文,因势利导,随宜教化,以求得理想治局的实现。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相关联,“因文教化”或“以文教化”的思想已经十分明确。至西汉,刘向作的《说苑》,始将“文”“化”二字正式联为一词,该书《指武》篇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其后,晋人束皙在《补亡诗·由仪》中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意思是“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处远也”。十分明显,在汉语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功”、“武力”相对的,是以文德教化天下,这里面既有政治主张,又有伦理意义。 作为翻译语汇的“文化”,当初是借用了日文译词,其词的原型是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英文作cultura,最初有改良土壤、栽培植物、种植树木等含义,并由此引申出教育、修养、人类能力的发展、礼貌、知识、情操、风尚等意义。这就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一词所具有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所以,学者们便用“文化”来对译cultura这一外来语汇。 但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西方传统的“cultura”在词义上有着明显区别的。“文化”的本义是身上雕有花纹的人,它强调的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而“cultura”则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进而引申到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它的本义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毋庸讳言,后者较之前者,有着更为深广的内在意蕴。 另一方面,这两个词汇又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都强调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这种有意识、有目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是人类自身,客体是社会和自然。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自然”,不仅包括存在于人身之外的外在自然界,而且还包括人类自身与生俱来的本能、人体固有的各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属性在内。 由此说来,“文化”一词在当今世界哲学和各门科学都取得了重要发展的历史环境下,它的实质性含义应该是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社会和自然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其实现成果的体现,既表现在各种自然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和发展,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因此,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因此,“文化”的学术定义在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文化”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又可进一步将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A、物态文化层。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序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B、心态文化层。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氤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C、制度文化层。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制度在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Tags: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如我不在线,请留言或打电话给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 2010-2020 xian-e.cn.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35,539.06000 毫秒
Powered by:NewAsp CMS Version 4.0.0 SP2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